「公視茶金特展」以1950年代茶葉貴如黃金的臺灣為背景,透過劇中日光公司千金張薏心掌家、茶葉出口商家業與家族變動等情節,重現臺灣茶金時代的商業與人情風貌。本文將帶您從客茶館茶金特展,一窺劇情與真實人物對照中,揭露劇中人物原型、政策影響、社會性別與文化衝突等多重維度,使參觀者能在美術、服裝、茶品與劇本中感受那段茶葉比黃金更珍貴的歲月,也理解張薏心等角色如何在男性主導的商戰中突破,創造經濟與文化奇蹟。

一、特展開端 製茶師與茶金時代氛圍
進入台灣客家茶文化館茶金特展,首先看到入口拱門是一本時光茶書,場佈景復原劇中到南投、北埔、茶廠倉庫、茶園坡地、姜阿新洋樓等實景元素的重現。特展利用場景道具、服裝、攝影場景還有製茶機具展示,讓觀眾彷彿穿越回1940、1950年代那個茶葉出口為臺灣經濟命脈、爾虞我詐的商業環境中,讓茶金的歲月不只影劇故事,觸發感官的回憶與想像。

二、劇情核心回顧 茶金歲月張薏心掌舵的逆境
《茶金》這部公視年度時代劇,設定在1949年後新台幣換匯政策(「四萬換一元」)引發通貨膨脹與經濟動盪的時期。劇中日光公司為全臺最大茶葉出口商,董事長張福吉(吉桑)原想靠其獨生女張薏心搭配入贅或共同經營,維持商業與家族威望。劇情中,因為政策、貨幣改革、出口訂單減少、老師傅的去世、國際茶市競爭的變化等因素,使日光公司陷入困境,張薏心被迫接手家業。

三、張薏心的史料真實原型 姜阿新與北埔茶商交織
劇中的張薏心作為日光公司的獨生女與掌門人角色,其原型常被認為與「北埔姜阿新」等在茶葉出口與茶商業務上有代表性的真實人物。根據維基與展覽資料,「茶金歲月」展覽中就曾指出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以及北埔茶商的歷史,作為劇本、小說與展覽的重要參考來源。


姜阿新是北埔地區著名茶商,其茶業發展與出口歷史在當地具有紀念意義。他的洋樓被保存作為歷史建築,也被展覽作為劇中張家的樣式、家業興盛與建築豪華之一的靈感來源。展覽中擺放姜阿新洋樓的照片、建築風格、與劇中張家住家的佈景對照,可清楚看見劇作如何吸取真實風格,以呈現那個年代的經濟實力與家族地位。
張薏心並非姜阿新本人,而是融合包括真實茶商女兒、家族成員、製茶師傅與出口商經營模式的複合角色。她的特質既懂家業又敢於參與商戰,懂製茶工藝又懂貿易市場,能在政策變動與社會性別規範中打破阻礙。展覽中也透過資料板與導覽解說,說明哪些人物在劇中被虛構與藝術化,例如范文貴、山妹等角色,可能有真實的原型,或擷取自多位師傅與茶農的共同故事。
四、政經背景 四萬換一元與國際茶市巨變
一部好劇不只人物的寫照,也寫時代故事。劇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便是1949年後的經濟政策「四萬換一元」,舊台幣4萬換成新台幣1元貨幣改革政策,導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與金融困境。此政策在史實中確有其事,也在劇中引發日光公司之間的合作契約被打亂、英國怡和洋行不願續約、對外出口市場競爭力下降等情節。
影響巨大的是國際茶葉市場局勢的改變,印度茶區復產後,亞洲其他地區的茶葉供給增加,對本地出口商壓力上升,英國與西方市場對茶的需求與品味也在變,質量與包裝要求更高。這些外部因素在劇中透過與英國怡和洋行的合作與中斷、與外國商人的談判中呈現。這段經濟巨變如何壓縮利潤空間、改變供應鏈、迫使茶商調整策略,在特展中與劇情對話最令人深思的一環。
五、製茶師傅與女性角色 山妹與張薏心的工藝與性別雙重挑戰
在《茶金》中,製茶工藝師傅的角色非常核心。阿土師、石亮材、山妹等師傅群,不僅代表技術,更象徵傳統知識與工藝傳承。特別是「山妹」這個角色,一位在茶廠中以技藝被質疑、經過各種偏見與困難後獲得認可,最終成為張薏心可靠的製茶專才。

對女性來說,在那個時代掌握製茶技術並不被普遍認可。張薏心作為女商人,不只是外貌與身份上的挑戰,更要理解技術、品質、與師傅間的信任。展覽中也展現劇中女性角色如何與現實中的女性經營者與製茶師傅對照。這部分讓觀眾不僅看角色,更理解性別與工藝之間的交織,技術傳承需要師徒信任,也需要突破性別偏見。
六、商戰與人心 從家族爭權到國際合作
「茶金商戰」在劇中不只是企業間的競爭,也波及家族內部結構與人心。張家內部的三房、伯公、盛文公、養子與螟蛉子的定位,多層次展現家族權力與血緣、身份的糾葛。張福吉(父親)一方面要維持家族傳統、一方面要迅速適應外部政治與市場的變動。他與張薏心、與范文貴之間訂婚與退婚、對茶葉工廠經營權與家族威望的守護與放手,都是劇中高潮部分。
特展中透過展示劇中日光公司辦公室場景,展示當時所有文物用品合同樣本、出口標籤、商業書信與實物照片,讓觀眾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故事,如何影響臺灣茶商的命運。此外與駐台美軍洽談茶葉供應合作、外國人的交涉,都構成張薏心在商戰中的策略實現。
七、劇中史實的差異與藝術誇張化處理
任何以真實為背景的時代劇,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藝術加工與改編。展覽中有專門一區展示史實「四萬換一元」新聞及當時貨幣確有其事,但劇中關於誰提出貨幣改革、外國政府角色介入的程度、時間點的細節,可能不同於歷史記載,可能為劇本需要而壓縮或誇張。
在特展的尾聲,觀眾被引導思考「茶金」不只是過去的故事,而是對現代臺灣、對文化、對產業、對性別與經濟的回響。展覽從劇中人物、政策、工藝與商業看出台灣如何在那段歲月建立了出口貿易的根基,也讓人思考今日臺灣茶葉產業、女性商業地位、地區資源分配、文化認同如何延續與變化。
八、對於公視茶金戲劇 常見問答(FAQ)
九、延伸閱讀推薦
👉 為什麼日月潭紅茶被列為台灣十大名茶?
👉 十年沉寂後的驚艷回歸 鶴岡紅茶再啟傳奇
👉 深度探索台灣十大名茶原鄉-東方美人茶
👉 台灣茶國際化崛起 如何打進全球茶市場?
👉 當台灣茶商遇見 Z 世代時 品牌如何再創新變革
👉 茶仙的秘密 認識台灣茶工藝最佳入門教材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 農業部茶改場茶葉知識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回應、分享,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