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林百年茶史 從茶業崛起、外銷黃金年代到現代轉型

台灣農林公司承載台灣百年茶業歷史,從日據時期紅茶外銷佳績,到戰後國營掌控,再歷經台灣茶黃金年代、外銷衰退與民營化轉型。進入 21 世紀後,積極推動品牌、台灣茶飲文化與活化老茶廠古蹟轉型休閒茶區,強調「正宗台灣茶」價值。未來將以永續經營、搶攻年輕市場為核心,持續拓展全球布局,品牌塑造與市場多元化挑戰,本文將帶您一窺過往台灣農林的美麗與哀愁。

日月潭魚池老茶廠

聯絡我們

一、台灣農林的起源與使命

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據時期,與日本殖民經濟政策密切相關。1895 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茶葉迅速被定位為殖民地最重要的出口作物之一。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台灣農業與茶業發展,鼓勵商社進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井物產合名會社」。三井物產在台灣設立茶葉採購與出口據點,並經營茶園、製茶廠及運輸體系,將烏龍茶、包種茶與紅茶大量出口至日本及歐美市場。「日東紅茶」與「台灣紅茶」也因此名揚海外,奠定台灣茶業的國際基礎。

三井物產對台灣茶業的影響主要在三個面向 :
1.標準化制度 : 導入日本式檢驗制度,確保出口茶葉品質一致。
2.全球銷售網路 : 依靠三井在倫敦、紐約、橫濱的據點,將台灣茶納入國際市場。
3.資本控制 : 台灣茶農需依賴其採購與出口,形成殖民地依附體制。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三井物產等在台資產,成立「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承接機構,延續了茶業出口與專賣制度的管理角色。

年代 三井物產在台布局 主要茶品出口 主要影響與制度
1895–1905在台北、大稻埕設立採購與出口據點烏龍茶、包種茶建立初步出口管道,開啟台灣茶國際市場
1906–1915經營茶園與製茶廠,擴張至北部及中部烏龍茶、包種茶、紅茶導入日本式檢驗制度,開始標準化製程,確保品質穩定
1916–1925運輸體系完善,出口至港口與海外紅茶、烏龍茶依靠倫敦、紐約、橫濱據點建立全球銷售網路
1926–1935擴大資本投入,控制茶葉採購鏈紅茶、包種茶台灣茶農依賴三井採購與出口,形成殖民地依附體制
1936–1945戰前最後擴張,涵蓋全台主要茶區日東紅茶、台灣紅茶戰爭爆發後主要銷售日本及東北滿州國,台灣茶外銷名揚海外,奠定戰後台灣茶出口基礎
三井物產合名會社(台灣農林前身)年表

二、戰後接收與國營化發展(1945–1970)

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原本日據時期的殖民經濟結構被改造。1945年以後,台灣農林公司由台灣省政府接管,成為官方掌控茶葉產銷的重要機構。戰後初期因通貨膨脹、社會動盪與國際貿易尚未恢復,茶葉出口受到嚴重影響。然而在農林公司的帶動下,逐步重建茶園、恢復製茶產業,並延續日本時期的外銷導向。政府將茶葉列為重要外匯來源,特別注重紅茶出口,使得「日東紅茶」品牌在日本市場仍維持影響力。這一時期的農林,扮演國家外銷推手的角色。

台灣農林大溪老茶廠
日月潭紅茶老茶廠
年代 發展重要事蹟說明
1945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三井物產在台資產,成立「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由台灣省政府管理,掌控茶、糖、木材等產業。
1950–1970台灣茶外銷黃金年代,農林公司協助集中採購、統一包裝,出口美國、英國、中東,與香蕉、鳳梨並列「三大外銷農產品」。
1970–1980國際低價茶(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崛起,台灣茶逐漸失去價格競爭力,農林嘗試轉向內需市場。
1980–1990石油危機與國際貿易衝擊,紅茶出口下滑,農林轉型為兼具文化與觀光的多角化企業。

進入 1950 至 1970 年代,台灣茶迎來所謂「茶業黃金年代」。農林公司掌握外銷窗口,協助大量台茶輸往美國、英國與中東市場。當時茶葉不僅是農產品,更是台灣經濟奇蹟的一部分,與香蕉、鳳梨並列「三大外銷支柱」。農林公司藉由集中採購、品質管理與統一包裝,使台灣茶建立國際信譽。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茶農與政府緊密合作,農林扮演了「穩定價格、保障銷售」的制度性力量。然而過度仰賴外銷也埋下隱憂,當國際市場結構變化時,台茶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三、國際市場挑戰與衰退(1970–1990)

1970 年代後,全球茶葉產業出現劇烈變化。斯里蘭卡、印度、肯亞等低成本產區崛起,台灣茶在價格上失去優勢。農林公司雖嘗試透過品牌與加工來挽救,但外銷市場逐漸萎縮。尤其石油危機與國際消費習慣轉變,使得傳統紅茶出口受到嚴重衝擊。台灣農林逐漸將重心由「大量出口」轉向「內需市場」與「高端茶品」。此時期台灣茶葉業者開始注重風味差異、特色包裝與茶文化推廣,為後來精品茶的發展奠下基礎。

阿薩姆紅茶之父 日月茶廠長謝和壽

四、民營化與轉型契機(1990–2000)

隨著國營事業改革浪潮,1999 年台灣農林公司正式民營化,結束了長期的官方經營模式。民營化後,公司開始注重市場經營、品牌形象與產品多元化。除了茶葉銷售,農林公司積極布局餐飲、茶文化館與觀光茶園。此舉不僅是銷售策略,更是形象工程,讓「台灣茶」從傳統農產品升級為兼具文化與觀光價值的產業。這一階段農林公司嚐試將「喝茶」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並且開始探索如何透過創新與國際化,重建茶業競爭力。

年代 發展大事紀
1999台灣農林公司正式 民營化,結束國營事業身份,開始朝品牌經營、文化推廣與國際市場拓展方向前進。
2000–2010重視品牌與文化建設,成立茶文化館、推出觀光茶園,推廣「冷泡茶」等創新產品。
2010–2020積極拓展國際市場,與全球手搖飲浪潮互補,鎖定中國、東南亞、歐美市場,強調「正宗台灣茶」與「高山茶」品牌價值。
2021因應 ESG 趨勢,開始發展有機茶園、智慧農業、低碳製程,並投入年輕化市場。
2025台灣農林提出「百年茶業 × 全球文化平台」願景,結合觀光、文化、跨國經營,持續推動「台灣茶國際化」。
台灣農林老埤茶區

五、品牌重塑與文化輸出(2000–2010)

進入 21 世紀,台灣農林更加重視「品牌」與「文化」。透過茶文化館、企業參展及跨界合作,逐步將茶葉從單純飲品轉化為文化符號。公司開始強調「百年傳承 × 現代創新」的理念,既承襲茶葉栽種與製作技術,也導入現代行銷與國際品牌經營。此時農林不僅在國內拓展據點,也開始思考「如何讓台灣茶走向世界」。例如參與國際食品展、推廣高山茶、推出冷泡茶系列,逐步塑造「高品質台灣茶」的全球印象。

自 2010 年以來,台灣農林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東南亞與歐美。茶業與珍珠奶茶文化的崛起,為台灣茶帶來新的舞台。農林公司將自身定位為「茶文化推廣者」,不僅銷售茶葉,也經營餐飲連鎖與茶飲品牌,與全球手搖飲市場形成互補。面對星巴克、立頓等國際品牌競爭,農林透過「台灣茶原產地認證」與「精品茶」策略,凸顯其文化深度與產地價值。這一階段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在全球茶飲競爭中,維持「正宗台灣茶」的領導地位?!

展望未來,台灣農林的挑戰在於「永續」與「年輕化」。全球消費趨勢傾向健康飲品、減碳農業與 ESG 投資,農林必須強化有機茶園、智慧農業與綠能工廠。同時,Z 世代與國際年輕消費者更重視品牌故事與文化認同,這意味著台灣農林要持續深化「台灣茶 × 生活文化」的結合。以百年企業的視野,農林未來將不僅是一家茶公司,而是期待成為「亞洲茶文化平台」,推動台灣茶飲文化走向世界,打造跨國台灣茶文化品牌。

六、對於台灣農林百年史 常見問答(FAQ)

七、延伸閱讀推薦

👉 為什麼日月潭紅茶被列為台灣十大名茶?
👉 十年沉寂後的驚艷回歸 鶴岡紅茶再啟傳奇
👉 深度探索台灣十大名茶原鄉-東方美人茶
👉 台灣茶國際化崛起 如何打進全球茶市場?
👉 當台灣茶商遇見 Z 世代時 品牌如何再創新變革
👉 茶仙的秘密 認識台灣茶工藝最佳入門教材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 農業部茶改場茶葉知識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回應、分享,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