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產業正面臨高齡化、產量停滯、國際競爭加劇等挑戰。面對此情況「地方創生」政策為茶鄉注入新契機,透過重製茶茶及製茶技術改良、青年返鄉、跨域整合、智慧茶園等策略,從傳統茶葉生產轉型走向在地文化體驗、觀光旅遊、品牌加工、多元經濟。本文從現況與挑戰、技術改良、青農返鄉獎勵、跨域整合、智慧化提升五大面向,深入探討台灣茶業在地方創生中如何再造新動能。

台灣茶業的現況與挑戰 地方創生為何是關鍵?
台灣茶葉產業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根據農業部統計,全台茶園面積約 18,684 公頃,主要產區以南投縣佔約 39% 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含坪林)約 17.8%、嘉義縣約 12%、新竹縣約 7.8%、桃園市約 6.4%。 儘管有地域優勢與文化資產,加上「台灣茶」品牌在國際間具備一定識別度,但仍面臨結構性的瓶頸及氣候變遷困境。

| 面臨議題 | 重點說明 |
| 人口與產業結構問題 | 茶農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茶園多處於偏鄉或山區,返鄉接班意願低- 勞力成本持續升高。 |
| 產業附加價值不足 | 多以「生葉」銷售,附加價值較低- 缺乏品牌化與多元加工,難提升毛利。 |
| 國際競爭與出口限制 | 全球茶產業競爭激烈,台灣在「量」與「成本」上皆不具優勢- 台灣茶出口年值約 新台幣 25 億元,在全球茶飲市場中屬小量。 |
| 市場消費變化 | 手搖飲、罐裝茶、預泡茶等快速增長- 國產茶在飲料原料中佔比偏低,難切入大量供應鏈。 |
| 氣候與環境風險增加 | 氣候變遷造成氣溫與溫差不穩定- 病蟲害風險上升,增加成本與管理難度。 |
| 政策需求浮現 | 在上述產業困境下,茶鄉更需要外部資源導入- 地方創生政策成為茶業振興的重要機會。 |
| 地方創生政策背景 | 為因應人口外移、高齡化與地方經濟停滯,政府自 2019 年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由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統籌後續推展至地方創生 2.0、3.0,強調跨域合作與永續經營。 |
茶鄉若能融入地方創生脈絡,不只生產基地,更可成為「產-旅-文」整合的生活場域,地方創生為茶鄉帶來三大轉機:
1.打破單純農產品思維,提升地方多元發展。如將茶園串連旅遊、文創、教育,形成產城融合。
2.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或投入茶產業,重塑回鄉產業活力。
3.政府透過補助、整合資源、品牌行銷助力茶鄉轉型活絡農村。另方面茶區透過地方創生能提升「地方認同」與「體驗價值」,提高茶葉的附加價值。
想進一步認識台灣特色茶嗎? 台灣第一套以好玩有趣邊體驗品茶的製茶桌遊 茶仙的秘密禮盒 限時免運中 。
政府茶葉技術改良 茶改場的核心研究方向
為提升台灣茶葉品質與競爭力,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長期從事技術育種、製程改良、茶園管理、初級加工與產品創新等,歸納有五大核心方向,是地方創生中「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
| 核心項目 | 技術與成果 | 對茶產業影響 |
| 新品種育成 | 1.代表品種:「臺茶26號」 2.具高產、耐病蟲害、適合機械採收、香氣佳 3.台灣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 | 1.解決飲料市場國產茶佔比低問題 2.降低對進口茶葉依賴 3.增加茶園生產效率與穩定性 |
| 初級加工與產品打樣技術 | 1.鹿谷設立「茶飲創新中心/打樣中心 2.協助研發特色茶飲:薑黃紅茶、龍眼花茶、馬告紅茶等 | 1.支援茶農與青農開發新產品 2.縮短從茶葉→商品上市的研發時間 3.推動多元茶飲市場與伴手禮產業 |
| 智慧茶園技術研究與推廣 | 1.導入 IoT 感測器 2.病蟲害 AI 監測與預警 3.機械採收、無人載具、數位化管理系統 | 1.減少人力依賴、降低生產成本 2.提升茶園管理效率 3.遠端監控氣候、土壤、病害狀況 |
| 茶葉品質檢測與製程標準化 | 1.茶改場辦理製茶技術競賽 2.著重外觀(條索)/香氣/湯色/滋味評鑑 3.農業部推動教育訓練、評審制度 | 1.建立品質基準,提升市場信任度 2.強化台茶品牌形象與國際競爭力 3.讓不同茶農製茶品質更穩定一致 |
| 永續栽培與產業轉型 | 1.研發抗旱耐熱、低水需求品種 2.推廣友善耕作、生態茶園 3.減低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衝擊 | 1.強化茶園韌性,降低氣候風險 2.推動 ESG 與永續農業 3.為國內外市場建立綠色品牌形象 |
| 整體技術對茶鄉的影響 | 1.機械採收降低人力短缺影響 2.打樣中心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3.智慧感測提升病害預警能力 4.品質標準化讓品牌化更容易 | 1.符合地方創生強調的「產業轉型」提升附加價值,而非只追求產量 2.降低青農返鄉創業門檻 3.讓茶鄉具備變成「文化x 產品x觀光」的基礎 |

青農返鄉 從農委會到地方政府的獎勵方案
茶業振興不能僅靠技術與品牌,人才與人力的再生尤為關鍵。在茶區中,年輕人口流出、產業接班困難的情況相當普遍。為促使青年返鄉投入茶業,政府制定多項獎勵與支持方案。
| 政府資源 | 內容說明 | 產業與地方影響 |
| 青年農民培訓與輔導 | 1.農委會推動「青年農民輔導平台」 2.提供栽培管理、產銷、品牌經營、數位行銷等課程 3.設置「英文茶業訓練班」拓展國際視野 | 1.提升青農專業能力與國際競爭力 2.增加返鄉意願,減少技術斷層 |
| 青年創業與農業資金補助 | 1.青農創業貸款 2.青農創業補助方案 3.青年農地租金補助 4.青年投入農村創生計畫補助 | 1.降低返鄉創業財務壓力 2.協助茶農投入加工、品牌、旅遊等新領域 |
| 加工技術與新創支持配套 | 1.茶改場初級加工「打樣中心」提供設備使用 2.協助開發新茶飲(冷泡茶、特色調味茶) 3.受理青農與新創團隊的試作品開發與補助 | 1.降低產品開發門檻 2.加速從「茶葉→ 商品」的轉換速度 |
| 整體影響(茶鄉振興三支柱) | 1.人才回流:青年願意返鄉、進入茶產業鏈 2.產業轉型:茶飲、茶旅、茶文創成為新經濟來源 3.品牌創新:地方茶從「農產品」變成「文化品牌」與「旅遊體驗」 | 1.形成永續的茶鄉振興模式 2.增加在地就業與產值 3.提升台灣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與辨識度 |
地方創生與茶產業如何跨域整合
茶業振興若僅停留在茶葉生產,仍難突破環境與市場限制。真正關鍵在於「跨域整合」即茶葉+旅遊+文創+體驗+在地品牌的融合。地方創生政策在這裡扮演催化角色,從「地、產、人」三大要素出發,茶鄉可透過整合自然景觀、文化敘事、製茶體驗、觀光休憩等,打造全方位產業鏈。
| 核心面向 | 內容說明 | 典型案例 | 產業與地方創生效益 |
| 產業x旅遊整合 (產旅整合) | 1.將茶園、步道、老街、茶文化館等空間結合旅遊 2.開發採茶體驗、製茶體驗、茶席餐飲等活動 3.茶區從「生產地」轉為「旅遊目的地」 | 桃園龍潭「銅鑼圈茶香遊程」茶區體驗 | 1.帶動觀光與在地消費 2.形成完整茶旅產業鏈 3.吸引年輕族群與新創團隊 |
| 2. 品牌 x文創(品牌+文創) | 1.包裝設計、在地插畫、地方故事、茶系文創商品 2.主題茶飲、限定禮盒提升附加價值 3.地方創生 2.0 強調「地方創意力」 | 新北市坪林區「新北好茶」茶區走讀體驗之旅 | 1.讓茶不只是農產品,而是文化載體 2.形塑產地品牌與茶鄉識別度 |
| 教育x 體驗(教育+體驗) | 1.茶園導覽、栽培教學、採茶課程、手作製茶 2.品茶課程、跨領域茶旅設計課程 3.茶改場英語茶業訓練班強化國際視野 | 桃園龍潭「台灣客家茶文化館」茶講座、採製茶體驗、茶葉品評認證課程培訓、茶工廠交流導覽 | 1.推動「學習型旅遊」 2.培育新世代茶農與茶旅人才 3.增加遊客停留時間與知識價值 |
| 產業加值x多元經營 | 1.冷泡茶、茶凍、茶點、茶香、茶油、調味茶等商品化 2.透過初級加工、打樣中心協助開發新品 3.推動茶葉往食品、飲品、生活用品拓展 | 茶改場「初級加工打樣中心」臺灣區域發展研究所 | 1.打開新通路(手搖飲、伴手禮、網購) 2.增加茶葉每公斤附加價值 3.支持青年與新創投入茶產業 |
| 社區營造x 聚落再生 | 1.老屋改造為茶館、文創空間、茶文化館 2.以茶節、市集、聚落導覽串起社區文化 3.茶鄉不只是茶園,而是「生活場域」 | 多處茶鄉案例(如嘉義中埔穀倉農創園區、花蓮舞鶴觀光茶園等) | 1.帶動居民參與,留住人口 2.創造茶鄉獨特生活風格 3.形塑深度旅遊與社區認同感 |
茶業與地方創生融合的成功樣貌,茶園不只是茶葉田,而是旅遊地景,茶農不只是栽培者,而是在地品牌經營者與體驗設計者,此種跨域整合正是為茶業注入新契機的重要方向。
茶園智慧化 導入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茶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智慧化」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面對勞力短缺、氣候變遷、成本上升,茶改場與地方政府正推動茶園導入科技,以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強化品質穩定性。
智慧茶園科技化包括:播種與育苗採用自動化設備、土壤濕度與溫度感測器、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無人機/無人車施藥與採收機械、採收後製程等以手機數據化追蹤等。這些設備及系統可即時提供茶農資訊,採取精準管理、節省時間、放手做更多事。
智慧科技化對茶鄉的意義在於:
1.提升產量與品質穩定性,符合國際品質認證與環保永續要求。
2.降低勞力成本、提高青年投入意願,機械與智慧系統取代傳統勞動。
3.數據化履歷成為品牌故事一部分,提升品牌形象與消費者信任。

振興台灣茶產業 常見問答(FAQ)
延伸閱讀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回應、分享,來加入「品味台灣好茶的秘密」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