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喝茶習慣恐害身體!這些「喝茶禁忌」醫師最常提醒

許多人以為喝茶對身體有益、能代替開水、甚至可任意大量飲用,然而醫師與營養師提醒喝茶也有禁忌,錯誤喝法可能造成胃腸刺激、睡眠中斷、鐵質吸收受阻、腎臟負擔等風險。本文從醫學的正確喝茶觀念、常見錯誤與禁忌、個人體質差異飲用律則、安全來源與污染風險、量與時段控制、特殊族群注意事項等面向,說明如何在養生前提下喝茶,避免傷身。

木柵智鴻 香醇鐵觀音茶

聯絡我們

為什麼「喝好茶又健康」的觀念才是基礎

想要從「喝茶」中得到養生益處,又不會造成健康負擔,首先必須先建立一套正確觀念。根據 農業部茶改場(TRES) 資料顯示,台灣茶材雖具多元風味與養生活性成份優勢,但其定位是「茶飲」而非「藥品」、「開水」不能完全取代。同時健康飲食法規指出,日常飲品應配合整體飲食與生活型態,不能僅依賴單一飲品「養生」。

客茶館茶飲與點心

正確的喝茶觀念包括:
• 茶飲應視為一種「草本/植物活性飲料」,可搭配但不應完全以茶代替純水。
• 飲用茶前需考慮個人體質、生活作息、睡眠狀況、飲水總量等。
• 茶的益處(如茶多酚、兒茶素、茶胺酸、咖啡因等),要在適量與適時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否則可能反成健康負擔。Sciencedirect研究指出,茶飲雖與慢性病風險降低有關,但也提示體質與飲用量差異重要。
• 茶的安全來源也很重要,例如茶葉農藥殘留、重金屬、草酸鹽或高溫泡製所釋出的物質皆需注意,臺灣在茶葉安全監控上已有相關監測。
總結一句喝茶並非「越多越好」,而是「選對、喝對、在對的時段、配合你體質」才能真正健康。

想進一步認識台灣茶嗎? 台灣第一套以好玩有趣邊體驗品茶的製茶桌遊 茶仙的秘密禮盒即時免運中 。

醫師常提醒的喝茶錯誤觀念與禁忌

在臨床與營養宣導中,醫師與營養師反覆提到一些常見但易忽略的錯誤喝茶習慣:

錯誤觀念/喝法 潛在危害
以為茶可完全代替開水忽略純水對體液平衡、腎臟淨化的作用,過多茶飲可能導致過度利尿、身體電解質流失。
認為「越濃」「越多」越好高咖啡因、高單寧、高草酸可能刺激胃腸、影響睡眠、增加腎結石風險。
空腹/睡前大量飲濃茶空腹 : 胃酸刺激、胃痛  
睡前 : 影響入眠、交感神經活化興奮
將茶當成醫療保健/減肥神器忽略均衡飲食、運動、體質差異,可能造成營養失衡或依賴錯誤
忽略茶葉來源與加工方式農藥、重金屬、焙火產物、浸泡過久等可能引入健康風險
24節氣與台灣茶

個人體質差異 哪些體質喝茶需特別小心?

茶雖好,但並不是每個人喝法都相同。根據醫師與營養師建議,以下為常見體質份類及其飲茶禁忌與建議。

體質份類 飲茶建議 禁忌或限制
失眠、焦慮體質選擇低咖啡因/無咖啡因茶(如淺焙烏龍、白茶、或草本茶)避免高咖啡因茶、睡前飲用、長時間浸泡濃茶
胃酸過多/胃腸敏感者飯後飲用溫和茶(如輕焙烏龍、白茶),避免空腹飲茶避免極濃茶、過熱茶、空腹大量飲用
腎功能受損/腎結石病史者控制飲茶總量,選低草酸、低咖啡因茶,配合足量純水避免濃茶、大量冷泡茶、含高草酸/高咖啡因的茶種,研究指出茶飲過量可能增加氟暴露,對孕婦與胎兒腎臟有負擔。
孕婦/哺乳期適量飲用安全來源茶,選擇低咖啡因版本,醫師建議慎用茶與咖啡。避免高咖啡因、大量飲用、不明來源茶
貧血/鐵質吸收差者飯後再飲茶、避免飯前喝濃茶,因茶中的單寧會抑制鐵質吸收避免飯前或立刻飯後大量飲茶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者選擇溫和、微焙火茶款,配合溫飲較宜避免冷泡茶、冰茶或大量飲用冷茶,避免寒氣入體
六種體質宜注意少量飲茶

正確符合保健養生的茶飲習慣指南

真正符合「保健養生的喝茶習慣」,不僅可以享受茶香與風味、也可兼顧養生而不傷身,以下建議步驟與注意事項:

指南重點 核心做法 量化建議 風險與備註
選擇安全來源選可信機構與可追溯來源(如台灣官方 TRES 推薦、經認證合格、檢驗與證書)優先選有機/無毒少農藥、重金屬檢驗合格之茶葉來源仍需注意農藥、重金屬、草酸等殘留風險
控制飲用量與時段依個人差異分配飲用時段,避免集中猛喝一般健康成人每日 2-4 杯(每杯約 200 ml)過量或錯誤時段飲用,可能增加胃腸負擔與睡眠影響
選擇合適茶款早上:含咖啡因(綠茶、淺焙烏龍) 午後:偏溫和 晚上:低咖啡因或草本早 1 杯、午後 1 杯、晚間改無或低咖啡因睡前避免高咖啡因茶,減少失眠風險
避免空腹或睡前大量飲茶飯後再飲、睡前減量或改草本空腹不喝濃茶,睡前 2–3 小時內避免含咖啡因茶空腹刺激胃酸,睡前影響入眠與睡眠品質
留意沖泡方式控溫與時間,避免過熱、久浸水溫 70–85°C,綠茶 1-3 分鐘、烏龍 3-5 分鐘過熱/過久易釋放過多單寧、咖啡因、草酸
搭配純水攝取茶與白開水/礦泉水並行,維持體液平衡依全天總飲水量補足純水(視活動量與環境調整)僅以茶代水恐利尿過強、增加腎負擔
納入生活型態與均衡飲食、運動、睡眠、戒菸酒並行可把茶作為餐後小杯、運動後補水前的點綴茶是健康的一部分,不是萬靈丹
察覺身體反應並調整依症狀即時調整或暫停,必要時就醫出現心悸、胃痛、頻尿、失眠、浮腫等即減量體質差異大、慢性病或孕期請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常喝抹茶/焙火濃茶對腎臟有何影響?

喝茶若忽略個人自身慢性疾病、茶來源、安全與加工,也可能有潛藏健康風險,以下綜合專業醫學報導的重點 :

潛在問題 專業研究與說明 潛在健康影響 醫學建議與對策
茶與腎功能之研究趨勢根據 PMC(基因遺傳學研究),每日額外一杯茶與較低慢性腎臟病(CKD)風險較高腎小球過濾率 (eGFR)間存在「潛在」因果關係。適量飲茶(特別是中低濃度茶)可能有助於腎功能維持與抗氧化建議一般健康成人每日 1-3 杯正常濃度茶為宜,避免長期過量。
高咖啡因茶對腎臟的影響Nature 期刊研究顯示,肥胖或代謝症候群族群,若長期攝取高咖啡因飲品,其 eGFR 可能有輕微下降趨勢。對於腎功能受損或代謝異常者,過多咖啡因可能增加腎臟代謝負荷。減少高咖啡因茶(濃紅茶、焙火茶、抹茶)攝取,改飲低咖啡因或草本茶。
農藥/重金屬殘留香港食物安全中心(cfs.gov.hk)指出,台灣市場部分茶葉與花草茶樣本曾被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茶葉種植若使用過多化學農藥或受重金屬污染,可能累積於茶湯中。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腎負擔、神經毒性或慢性中毒風險。選擇合法來源、有追溯機制、通過農藥及重金屬檢驗或具有機認證之茶品,避免來路不明產品。
氟與草酸鹽 (Oxalate) 累積問題根據 SAGE Journals 研究,茶飲中氟(fluoride)暴露與孕婦及胎兒發育風險可能相關;草酸(oxalate)則被證實與腎結石形成有關。過量攝取高氟或高草酸茶飲,可能造成牙齒氟斑症、骨密度異常、腎結石或腎臟負擔腎結石病史者應避免長期大量飲用濃茶或冷泡茶,腎功能較弱、孕婦宜選擇低草酸茶種(南非國寶茶、綠茶、淺焙烏龍)。。
焙火過度與浸泡時間過長焙火茶經高溫處理風味濃郁,但過度焙火或長時間浸泡,會釋放較多單寧、咖啡因及氧化物,對於腎功能脆弱者可能為刺激源。可能導致胃酸過多、胃痛、失眠、焦慮、心悸與腎臟微炎症反應。腎功能受損者建議水溫控制於 70-85°C,浸泡時間綠茶 1-3 分鐘、烏龍 3-5 分鐘,避免過熱或久泡。
添加糖、奶、香料、冷飲化現代茶飲常加入大量糖漿、奶精或人工香料,或製成冰茶/大杯飲品。過量糖分與加工成分增加肥胖、胰島素阻抗、脂肪肝風險,偏離原始茶的健康價值。選擇無糖、低糖、無添加茶飲,避免奶精、人工香料,可用鮮奶或蜂蜜少量替代。
電解質與飲水總量失衡茶具利尿作用,若以茶完全代替白開水,純水攝入不足,電解質失衡、腎臟負擔風險上升。可能造成脫水、電解失衡 
整體結論多數研究顯示,適量飲茶非但無害,可能具腎保護潛力;惟「茶種、濃度、體質」為關鍵變數。茶飲既可能是保健因子,亦可能是負擔來源˙控制飲量(1–3 杯/日)
˙避免極濃或冷泡茶
˙保持足夠飲水量(純水)
˙腎病患者應與醫師
˙與營養師討論個人飲茶計畫

特殊族群與醫師建議的禁忌清單

對於某些特殊族群,喝茶更需謹慎,以下為醫師最常提醒的禁忌與說明:

特殊族群 潛在風險說明 醫師/營養師建議 建議茶飲與時段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茶中含有咖啡因、氟、草酸 等物質,根據臺北市政府 提醒,這些成份可能影響胎兒或嬰兒神經及骨骼發育。懷孕及哺乳期女性應 控制總咖啡因攝取(每日不超過 200 mg),避免高濃度茶或咖啡及空腹飲茶。選擇 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茶(如白茶、南非國寶茶、草本茶),每日 1-2 杯為限,避免晚上飲用
腎功能受損者/腎結石病史者茶含 草酸、氟、咖啡因,腎臟代謝能力不足時,可能導致草酸累積、增加腎結石或腎臟負擔。避免「冷泡濃茶」「茶代水」「大量茶飲」等行為,保持每日足夠純水攝取量。改選 低草酸茶種(綠茶、淺焙烏龍),每日 1-2 杯,避免冰茶與抹茶。
胃腸疾病患者(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空腹飲濃茶或高溫茶會刺激胃酸分泌,焙火茶、紅茶單寧多,可能加重胃部不適。醫師建議選擇 溫和茶款、飯後飲用、避免過熱適合 溫熱淺焙烏龍或白茶,飯後 30 分鐘飲用,避免空腹、避免 > 85°C 熱茶。
失眠/焦慮/交感神經亢奮體質者高咖啡因茶會刺激中樞神經,使心跳加快、影響入眠。建議改飲 低咖啡因或草本茶,下午 4 點後避免茶飲。可選 洋甘菊、薄荷、薰衣草茶,若需提神可在早上飲一杯綠茶。
鐵質吸收差或貧血者茶中的 單寧 會抑制鐵吸收,尤其飯前或飯後立即飲茶時影響更大。醫師建議 飯前避免大量飲茶,應在飯後約 30 分鐘再飲。建議選擇 低單寧茶(如白茶、淡綠茶),控制每日 1-2 杯。
兒童與青少年雖然不專屬於「禁忌」,體質發育中且對咖啡因敏感,過多茶飲可能影響睡眠、專注力與骨骼發展,多國健康指南皆建議限量。建議不超過每日每公斤體重2.5 mg 咖啡因,避免濃茶與能量茶飲。可選 去咖啡因綠茶或花草茶不建議空腹或晚上飲用
農業部台灣茶十全特色茶宴

哪些「喝茶禁忌」常見問答(FAQ)

延伸閱讀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回應、分享,來加入「品味台灣好茶的秘密」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