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不等於綠茶?5分鐘看懂抹茶、煎茶與綠茶差別

抹茶、煎茶與一般綠茶雖然皆屬於不發酵茶類的一員,但在栽培方式、殺菁與後製工藝、飲用方式與營養成分等方面有明顯差異。本文將帶領讀者快速從源起、製程、風味的異同,來認識這三種茶有何區別,並提供比較表與常見問答 (FAQ),協助讀者在 5 分鐘內清晰理解茶葉種類與風味。

日本抹茶

聯絡我們

一、 抹茶、煎茶、綠茶如何區別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常見誤解 抹茶 ≠ 一般綠茶(煎茶/炒青綠茶),儘管都源自 茶樹(Camellia sinensis),並且都屬於「不發酵茶」的範疇。根據茶葉分類的通則,茶葉可分為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等),抹茶與綠茶同屬「不氧化發酵茶」這一基本類別。所以,從大的分類上:
• 綠茶(Green Tea): 泛指未發酵的茶葉,製法包含一般在台灣或大陸內地的炒青、烘青、日式蒸青等方式。
• 日式煎茶(Sencha): 綠茶的一種變體,屬於蒸青綠茶的一員,在日本非常普遍。
• 抹茶(Matcha): 上述綠茶類別中,經由特定遮光栽培 + 無揉捻 + 研磨成粉再飲用的一種變體,是粉末狀綠茶形式。

京都宇治茶園

二、栽培方式與遮光/日曬差異

抹茶與煎茶在栽培方式上的最大不同點是-遮光栽培。這是抹茶可以和一般綠茶(包括如煎茶)區隔開來的關鍵之一。
遮光栽培 vs 日曬栽培
抹茶為了使茶葉在採摘前能累積更多氨基酸(茶胺酸、Glutamic 等),減少苦澀物質(如兒茶素氧化物),通常在採摘前約 2–3 週對茶樹進行遮光處理(用簾子、草席、網罩等遮蔽日光)以減少直射光。這樣可以促使茶樹在弱光下生成更多葉綠素與茶胺酸,提升茶葉的鮮綠色與甘甜風味。

茶樹遮陰

相對地,煎茶、一般綠茶則通常採日曬或常規光照栽培,不特別遮蔭。日本煎茶與番茶(Bancha)等就是典型在非遮光情況下成長的茶葉。
遮光栽培使得抹茶茶葉中的氨基酸 / 茶胺酸比例較高、苦澀成分相對降低、葉綠素更豔綠,這也是高品質抹茶呈現鮮綠、甘甜而少澀的原因之一。

三、日台之間茶葉製造技術的差異

台灣/中國大陸的綠茶技術傳承與差異
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地區,綠茶製程主要以炒青為主,並且揉捻、烘乾、整形工藝眾多。茶農與茶改場(像台灣的茶葉改良場)在改種、品種選育與製茶技術改良上有逐步推動。台灣茶葉改良場(茶改場)曾在不同地區推廣茶樹品種改良、製茶品質提升、栽培技術改良等。
因為氣候、水質、海拔、發酵或焙火需求的差異,台灣的綠茶、烏龍茶、包種茶等都有其多元風味與技術路線,與日本純粹日式蒸青綠茶有明顯區隔。

日本茶製程規範與專業機關
在日本,茶業中央協會(日本茶業中央會)對茶葉品質、茶葉標示與工藝有規範制度。抹茶、生茶、煎茶等都有一定法規與市場準則。
日本茶多數採蒸菁而非炒青,這使得葉綠素保存得較好、茶葉顏色鮮綠,且香氣較為清鮮。煎茶是日本最基本、最普及的茶類之一,無論在茶葉選擇、殺菁、乾燥、揉捻、儲存都具有相當嚴謹標準。

抹茶在日本也有傳統茶道派別(如裏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的細節規範,使用的碾茶、研磨石臼、保管方式、沖泡比例、粉質細度等都被高度重視。抹茶若不符合 ISO 抹茶(ISO 20715)或日本抹茶標準,就不被認為是正宗抹茶。
總之日台兩地的製茶技術在工藝方向、文化理念、茶葉用途、飲用傳統上各有優勢與特色。若從臺灣角度要研發抹茶產品或推廣抹茶文化,就必須兼顧茶樹品種、遮光栽培、蒸菁/乾燥、碾磨與儲存條件等關鍵因子,而這些正是日本茶業技術長期累積的強項。

製茶三部曲

四、抹茶 vs 煎茶 vs 綠茶 風味特徵比較

抹茶風味特徵 :
• 抹茶呈現的茶湯是乳綠/濃綠色(取決於品質、研磨程度與沖泡溫度)。
• 味道上有 鮮味/旨味 (umami) 為主體,鮮味由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博士於1908年發現,他從海帶湯中鑑別出這種不同於酸甜苦鹹的特殊味道。繼酸、甜、苦、鹹之後的第五種基本味覺。這種味道是一種能增添食物美味、留下溫柔回聲的獨特風味,與其他基本味道相互配合,使食物更加美味。兼具甘甜、輕微鮮香,有些頂級抹茶會有海藻感或植物鮮嫩香氣。因為葉片整體被研磨進入體內(非純沖泡萃取),風味較為濃厚。

日式煎茶風味特徵
• 煎茶以蒸青、揉捻、乾燥而成,風味較為清爽、帶青綠香氣,帶有些許甘味與淡渋(澀味)平衡。
• 香氣偏青草香、海苔香或淡 vegetal 感,口感明快、清透,是日本日常飲茶的主流風味表現。

一般綠茶風味(中式/台式)
• 由於製程可能採炒青、揉捻、烘焙等方式,風味類型較多,也可能帶有炒青香、焙火香、嫩葉香等。
• 有些綠茶風味偏清淡、有些帶甘鮮、有些帶甜香或豆類香味,風味變化較大。
• 澀味或厚度也依茶葉嫩度、製法與沖泡方式變動較大。
總體而言,抹茶風味最為濃厚、旨味最強,煎茶風味清爽但香氣集中,一般綠茶風味廣泛、多樣,地域與工藝差異會是主要決定因素。

因不同製程所衍生的日本茶

五、抹茶、煎茶與綠茶的差異總整理

比較項目 抹茶 煎茶 一般綠茶
茶葉攝入方式整片葉片研磨為粉末攝入茶葉沖泡萃取茶葉沖泡萃取
栽培方式採遮光栽培 (採前陰蔽)日曬栽培日曬或常規光照
殺菁方式蒸菁蒸菁(日本式)炒青、蒸青、烘青等多種方式
揉捻通常無揉捻有揉捻成卷狀/條狀通常有揉捻以促香型與茶形
研磨 / 加工石臼或低速機械研磨成細粉無研磨無研磨
顏色 / 茶湯表現鮮綠/乳綠,濃厚清綠或淡綠,清爽淡綠、黃綠色調,視品種而異
風味 / 香氣強旨味、甘甜為主青香、清爽、微甘渋多樣性大(豆香、青香、焙火香等)
營養 / 抗氧化潛力較高(整葉攝入)中等視萃取效率與茶葉品種而定
使用情境茶道、飲品、料理日常飲茶日常飲茶、地方茶款
飲用便利性工具需求高、製備較繁較易沖泡容易沖泡,多樣選擇
京都抹茶糕點

六、關於抹茶/煎茶/綠茶辨識區分 常見問答(FAQ)

七、延伸閱讀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回應、分享,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