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百年的蛻變 戰後重建到精品茶時代的發展史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首先重建受創茶業,恢復紅茶與包種茶外銷。1950–70年代綠茶崛起,開啟對美、中東市場。伴隨1960–80年代的茶葉品種改良(如金萱、翠玉),製茶工藝精進(凍頂烏龍清香化、比賽茶制度化),台灣從外銷導向逐漸轉向精品化與內銷市場,出現高山茶與觀光茶園時代。期間也面臨國際競爭、產區轉型、品牌塑造與市場多元化挑戰,本文將帶您一窺過往台灣茶發展史的興衰。

台灣農林大溪老茶廠

聯絡我

一、戰後台灣茶業 等待復甦的春天與重建

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茶業在戰爭摧殘下陷入空前低谷。茶園荒廢、出口銳減、製茶廠毀損,產量遠不及日據時期高峰。國民政府遷台接收後,將茶葉列為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積極重建茶產業。首先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及台灣省農會組織力量,推動茶園復耕與農戶輔導。其中特別成立台灣省茶葉改良場(前身日據時期楊梅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專責研究與推廣茶葉生產與改良工作。

重要人物如吳振鐸(茶改場技師)提出「科學化製茶」與「品種改良」的主張,開始替代戰前較為依賴經驗的製茶方式。戰後初期茶葉外銷仍以紅茶與包種茶為主,尤其南投魚池的阿薩姆紅茶在日本市場留下基礎,逐步恢復出口。但此時國際紅茶市場已由印度、斯里蘭卡壟斷,台灣紅茶競爭力有限,因此政府鼓勵多元化發展。

年份 事件背景 影響 重要機構 貢獻與結果
1939 年(民國 28 年)日本侵略戰爭全面爆發,將台灣劃為雜糧供應區。茶農被迫砍除茶園改種馬鈴薯、蕃薯,日軍徵收製茶機械與鐵器熔製兵器,大量茶園荒蕪。茶園面積縮減,製茶工廠停擺,出口銳減,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運中斷,台灣茶外銷量驟降。日本總督府強制農業轉型,茶業陷入谷底,台灣茶進入「戰爭凋零期」。
1945 年(光復)日本投降台灣回歸。茶業因戰爭破壞幾近停滯,國民政府接收,成立台灣茶業公司,後併入台灣農林公司茶業分公司重建茶園、整頓製茶工廠,逐步恢復茶葉出口。台灣農林公司、台灣茶業公司借助戰前台灣茶在國際的聲譽,加上印度、錫蘭、爪哇等地茶園仍未復原,台灣茶迅速在國際市場復興。
1947 年(二二八事件後)政局動盪,實施「出口結匯辦法」與幣制改革(舊台幣四萬換新台幣一元),衝擊茶葉經濟茶農、茶商資金損失慘重,產業陷入困境。美商 協和洋行(Hellyer & Co)引進上海綠茶專家,於新埔、竹東、關西、楊梅、湖口等地設立 12 座製茶廠,試製成功。
福爾摩沙烏龍茶的廣告
臺灣阿薩姆紅茶之父 謝和壽場長
台茶之父 吳振鐸先生
茶改場蘇宗振場長

二、1950 年代 綠茶外銷迎來黃金二十年

1950年代,隨著美國援助與國際貿易開放,台灣茶業迎來轉型契機。此時國際市場(尤其是中東與北非地區)對綠茶需求旺盛,於是台灣開始大力發展炒菁綠茶出口。政府與外商合作,成立大型製茶廠,引進中國籍製茶師傅與技術,尤其在新竹、桃園一帶,炒菁綠茶產業迅速成長。

美商協和洋行(Hellyer&co)到臺灣來設立分行等貿易公司在此扮演關鍵角色,將台灣綠茶大規模銷往北非國家(如利比亞、摩洛哥、埃及)。到 1960年代,綠茶出口量已超越紅茶,成為台灣茶出口的主力。這段時期的重要人物包括黃正敏(新竹茶商,推動綠茶外銷)、農改場技師群(提供製程標準化)。

沙坑茶廠的外銷與茶人傳奇黃正敏

然而過度依賴外銷市場也帶來風險,當國際綠茶價格波動或市場需求下降時,台灣茶產業受到巨大衝擊。再加上 1970 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中東政經變動,台灣綠茶出口遭遇重大瓶頸。這種市場轉向的歷史,也讓台灣茶業深刻意識到必須發展「內銷市場」與「品質差異化」的新道路。

年份 事件背景 影響 重要機構 貢獻與結果
1947–1970 年代協和洋行大量出口台灣綠茶台灣綠茶成功打入北非市場協和洋行、綠茶技師群1947 年即出口 119 萬公斤綠茶至北非,開啟「台灣綠茶黃金二十年」序曲
1954戰後重建成果顯著,茶園面積擴增至 4 萬 6 千頃,粗製茶產量達 1300 萬公斤;出口量更創下 1480 萬公斤空前紀錄台灣茶業達到戰後出口高峰茶改場、台灣農林公司成為戰後台灣茶出口「空前紀錄期」,鞏固台灣茶國際地位

三、茶樹品種改良 從青心烏龍到金萱、翠玉

戰後台灣茶業的另一大亮點是品種改良。1960–1980 年代,茶改場進行大規模茶樹育種計畫,選育出適應台灣環境、風味獨特的新品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金萱(台茶12號)與翠玉(台茶13號),分別於1980年代推廣上市。

臺灣茶樹品種-台茶12號金萱
臺灣茶樹品種-臺茶13號翠玉

這些品種源自日據時期四大茶種(青心烏龍、大葉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經過雜交與選拔育成。金萱茶香帶奶香,翠玉則有淡雅花香,兩者皆適合製作清香型烏龍茶,深受年輕市場喜愛。重要人物如吳振鐸與茶改場研究人員,為台灣茶的現代化奠定基礎。

這些茶樹改良品種的出現,象徵台灣茶業創新從模仿中國大陸或日本模式,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近代知名的「台灣高山茶」如阿里山茶,往往採用這些新品種,展現風土特色,成功提升台灣茶在國際上的品牌定位。

年份 / 時期 事件背景 影響 重要人物 / 機構 貢獻與結果
1960–1970 年代茶改場推廣育成金萱(台茶 12 號)、翠玉(台茶 13 號)多樣性提升,奠定高山茶基礎吳振鐸、茶改場研究團隊新品種成為清香型烏龍代表
1976 凍頂烏龍比賽茶制度化品質分級確立,優勝茶高價拍賣鹿谷茶農合作社、南投農會開啟比賽茶文化,推動精緻化
1982 年(民國 71 年)廢除《台灣製茶業管理規則》與「還茶於農」政策,缺乏配套措施產銷結構改變,小型製茶所大增,大型茶廠衰退,外銷量驟減,產業呈現「個體茶農 + 農會 + 政府」各自發展局面行政院農委會、地方農會外銷轉向內銷,產銷失序,產業整合難度增加

1970 年代後,政府與茶農開始推行製茶比賽。最具代表性的是「凍頂烏龍茶比賽」,1976 年鹿谷舉辦首次官方認可的比賽,吸引大批茶農參與。比賽茶在市場上價格可高於一般茶數倍,激勵茶農追求精緻化生產,鹿谷茶農合作社及茶商代表對比賽制度的推動功不可沒,此舉使茶葉生產逐步邁向「品質導向」而非「數量導向」。製茶工藝上也出現創新:
• 傳統重焙火逐漸轉向清香型製程,迎合現代人偏好。
• 機械製茶普及,提高效率與一致性。
• 茶菁管制與分級制度,使消費者更有信心。
這些工藝精進,奠定了台灣茶在國際上「品質佳、風味獨特」的形象。

元昌製茶廠製茶比賽得獎獎狀42.11.14
商業茶菁品質規格標準

四、高山茶時代 阿里山、梨山與精品化

1980年代後,隨著物流運輸改善與冷藏技術進步,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開始種茶,形成「高山茶」熱潮。阿里山、梨山、杉林溪等地區成為新興茶區,生產的高山烏龍茶因日夜溫差大、茶菁厚實,茶湯甘醇清爽,深受市場青睞。

年份 / 時期 事件背景 影響重要人物 / 機構 貢獻與結果
1980s–1990s高山茶熱潮,阿里山、梨山、杉林溪崛起高山烏龍茶定位精品,價格與品牌價值提升嘉義阿里山茶農協會、地方仕紳高山茶成為台灣代表,帶動觀光與文化
1990s國際競爭加劇,中國、斯里蘭卡茶崛起;推出紅玉(台茶 18 號)外銷競爭加大,紅茶重新獲關注南投魚池茶農、茶改場紅玉成為台灣紅茶新代表
2000s精品茶時代,東方美人茶、高山茶屢獲國際獎項台灣茶以「小而美」精品策略進軍國際各地茶農、品牌經營者提升國際品牌價值

這時期的重要機構包括嘉義阿里山茶農會與地方仕紳,他們不僅推廣茶園種植,更將高山茶定位為「精品茶」,透過品牌與比賽提升價值。高山茶價格遠高於平地茶,使茶業收益顯著提高。但高山茶發展也帶來環境保育問題,例如大禹嶺等高山茶區過度開墾與山坡地水土保持挑戰。

松露茶園雪烏龍茶區
梨山茶與合歡山茶

五、內銷市場與茶飲休閒文化風潮

隨著台灣工業經濟起飛,1980年代以後茶業逐漸由外銷市場轉向內銷。茶藝館文化興起,尤其在台北、台中出現許多主打「品茶、談藝」的空間,讓台灣人重新認識自家茶飲文化,加上各地比賽茶(如東方美人茶冠軍賽、文山包種茶賽)讓茶業逐漸走向生活精品化。此外政府農政單位推動「觀光茶園」政策,如木柵鐵觀音茶園轉型為休閒觀光農業區,結合旅遊與教育。這使茶業不再只是農業生產,而是跨足文化、觀光、教育的新型產業。

年份 / 時期 事件背景 影響 重要人物 / 機構 貢獻與結果
2010s青年返鄉茶農導入品牌、電商,推動有機與產銷履歷茶業年輕化,市場多元化青年茶農二代、茶改場冠軍茶、故事茶興起,品牌附加價值提高
2020s面臨氣候變遷、勞力老化,朝向強調 ESG 與有機友善永續經營產量下降,但精品茶定位鞏固蘇宗振(茶改場長)、新生代茶農推動有機茶、永續茶園,國際市場續存競爭力
2025年~台灣茶總產量約 1.3 萬噸,遠低於1970s 巔峰,但以高單價維持以高品質取勝,文化價值提升台灣茶藝協會、精品茶品牌台灣茶被定位為「精品茶強國」
1080906 全國首設政府專業茶葉感官品評檢定場

六、精品茶時代與永續挑戰

進入 21 世紀,台灣茶已經從出口導向轉為精品內銷與文化品牌。特色茶如紅玉、東方美人茶、高山烏龍茶,均在國際舞台上獲獎無數,成為台灣茶的代表。然而面對氣候變遷、人口老化與國際市場競爭,茶業必須進一步創新。

這時期重要人物如蘇宗振(現任茶改場場長)推動有機茶園與產銷履歷制度,與茶農合作導入ESG永續理念。許多年輕二代茶農也透過品牌化、電商與跨界合作(如手搖飲品牌合作),讓台灣茶走入更多年輕族群市場。精品茶不只是飲品,更成為文化與生活時尚的象徵,這正是台灣茶在百年蛻變後的最新願景。

八、對於台灣茶近代百年史 常見問答(FAQ)

九、延伸閱讀推薦:

👉 台灣茶樹品種全攻略 創新與茶湯風味解析
👉 凍頂烏龍茶在台灣十大名茶的原鄉
👉 為什麼日月潭紅茶被列為台灣十大名茶?
👉 台灣茶國際化崛起 如何打進全球茶市場?
👉 當台灣茶商遇見 Z 世代時 品牌如何再創新變革
👉 茶仙的秘密 認識台灣茶工藝最佳入門教材
👉 共生旅居·社區互助·地方創生
👉 農業部茶改場茶葉知識庫

想了解更多歡迎來加入「台灣茶知識及地方創生園地」line群,任何問題隨時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